根据《新华社》报道,随着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不少国家对钢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迄今为止,美国、韩国、德国和越南4个国家已经陷入了“钢铁荒”。眼看钢材市场波动不定,关键时刻,中国监管持续发力,形势逐步呈现乐观局面。
众所周知,自从疫苗问世后,各国疫情得以抑制,不少国家开始加快经济复苏,启动国内基建项目,从而导致国际市场对钢铁的需求量愈发旺盛。其中,德美韩越4国还陷入了“钢铁荒”。
中国钢材产量情况
国际需求如此之高的情况下,中国的钢铁产量还是相对较为理想的。据官方数据显示,我国上个月所产钢材重量达到12469万吨,同比增长7.9%。粗钢产量达到了9945万吨,同比增长6.6%。我国正处于工业发展阶段,产量自然较高,而且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在保证自身需求的同时还得满足出口。
但即便我国产量如此高,国际上提出碳中和倡议后,我国的钢材产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正是因为需求量不断提高,供不应求,钢材价格在持续上涨,中国钢材市场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截至上月中旬,国内八大钢材品种的钢铁均价达到了6600元,同比增长了75%。与此同时,动力煤也从3月开始,出现价格飙升的局势,上个月直接突破千元大关。
吕桂新表示,钢材价格上涨过快是超过理性的,短期行为较为明显。长远分析,基本面不支持,政策也是不允许的。
中国监管出手控价
自打价格出现非理性涨幅后,中国监管持续发力,密切关注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并再三强调要用市场方式引导供应链稳定原材料供应和配套协调,以稳定价格。国家发改委和其他4个部门联合邀约钢材、铁矿石等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会谈,跟踪和检测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加强大宗商品期货和现货市场监管。
随后,国内煤炭协会、钢铁协会等机构均站出来表态,提出保证供应、增加产量、控制价格的倡导理念,并严格抵制异常交易和炒作的不良行为。
在多方努力下,目前大宗市场形势逐渐趋于乐观,价格缓慢下降,恢复到以往的水平。分析师李皓在上月底评价,经过两周的下跌,部分品种同比之前的高点已经累计下跌千元以上,恢复到了五一前的状态。
《经济参考报》记者分析,几经折腾下,成本传导分化,不少下游企业将展开停产观望。业内人士认为,大宗商品价格将倒向供需面,整体有望得到稳定。
上月底,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在国际金融论坛会议上发言,证监会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完善证券市场投资机制,配合期货出台,加强大宗商品期货和风控监管,为稳定大宗产品价格做出积极贡献。
4月份的数据显示,经济复苏缓慢,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给下游企业增加压力。业内人士向记者吐苦水,由于价格波动大,日子艰难。今年以来,单是铜材料,消耗的成本同比增长了30%,很多订单只能叫停。虽然中旬开始,大宗商品价格有所下跌,但库存还未消耗,只能和下游分担造成的损失。接下来会进一步观察市场发展局势,决定下一步计划。
李皓表示很多计划内的项目,由于早期价格上涨,企业被迫延后施工。下游加工工厂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造成亏损,拖延交付、毁约的案例越来越多。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终端产品的市场价格也跟着变化。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从去年年底开始,大家就发现家电产品的零售价格有所提升。与此同时,装修产业报价也是如此。
发改委发声
经历了这一遭后,我国发改委在发布会上再次强调,严格执行禁止新增钢铁产能规定,推动钢铁产业绿色发展,促进产业兼并重组等。
发言人孟玮表示,近几个月内,大宗产品价格大幅上涨,超出合理范围。国家发改委同其他机构迅速展开行动,已经取得初步效果。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供需调解、加强市场监管、纾解主体经营困难。如今从整体局面来看,市场炒作现象明显减少,部分大宗商品价格有所回落。
孟玮介绍,接下来发改委会继续监测市场变化,维护秩序,并抓好价格调控组织落实,完善相关机制,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从我国稳定住钢铁市场的事件中,足以看得出来我国如今的实力和影响力。过去,总是西方出手,一言一行影响到市场波动,如今也换角色了,轮到中国出手,当真是让国人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