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摇曳多姿;钢,宁折不弯。柳和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不同理念的两个字,结合到一起,便产生了一种神奇的效应。
柳钢,过去六十年岁月中,淬炼出一种特殊的品质——国有企业+民营思维,如同柳和钢对应的柔与刚一样,无论前行路上是疾风骤雨,还是云淡风轻,始终能随机应变,闲庭信步,稳步前行。
今年7月1日,柳钢集团刚度过了六十周年大庆。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柳钢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甘贵平掩饰不住一脸兴奋,因为预计到今年底整个集团的净利润将超过100亿元,公司将会登上一个新台阶。
一年业绩胜一甲子
“柳钢集团前58年的净利润加起来都不到100个亿,今年一年就可以盖过过去58年。”甘贵平满是喜悦地告诉记者。
数据显示,2017年,柳钢集团实现营业收入685亿元,年末资产总额超420亿元;利润46.8亿元,进入全国同行前十名。今年前三季度,集团净利润已达到84.18亿元,稳居中国500强企业、全球50强钢铁企业、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行列。
回忆起柳钢过往不同寻常的历史,甘贵平如数家珍。“1958年响应号召建厂,1961年到1965年停建停产,1966年到1979年复建复产;从1980年到2000年,用了20年时间使产量达到100万吨;从2001年到2010年,用了10年时间使产量突破1000万吨,圆了几代柳钢人的千万吨‘钢铁梦’。”甘贵平说,目前柳钢集团的年产量已达到1300多万吨。自上世纪80年代复产后,除了在2015年受行业波动影响出现亏损外,柳钢集团未出现过亏损,这在行业里极为少见。
“在60家地方钢铁骨干企业的产量效益综合排名中,最初的时候,柳钢是排在第60位,也就是最后一位,现在已经排到了正数第一位。”甘贵平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柳钢集团从年产量100万吨到目前的近1400万吨,完全是健康的滚动发展之路。从单体年钢产量(即不包括并购)看,柳钢集团也排在全国第11位。
据甘贵平介绍,柳钢的发展壮大,主要是围绕广西的发展建设而来。随着广西发展的不断转型升级,在用钢量和结构上也在不断升级变化,柳钢根据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服务于广西的建设,目前已成为广西最大的上市公司。
在广西的标志性建筑——南宁国际会展中心,在中国西部地区的第一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站,在广西的各大桥梁路段,在大大小小的建设工地,都少不了柳钢优质钢材的身影。
除广西外,在举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在港珠澳大桥,也有柳钢的“铮铮铁骨”。
“很多大项目都不敢用其他的钢材,只敢用柳钢的,因为柳钢的品质最有保障。”甘贵平说,特别是近年钢材市场行情好的时候,柳钢的产品紧俏得让不少人买不到。
据介绍,目前除了管材外,柳钢集团的主导产品涵盖冷轧卷板、热轧卷板、中厚板、带肋钢筋、高速线材、圆棒材、中型材等,已形成60多个系列、500多个品种。产品在满足华南,辐射华东、华中、西南市场的同时,还远销至东亚、南亚、欧洲、美洲、非洲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能源交通、船舶、桥梁建筑、金属制品、核电、电子仪表等行业。
二次创业再造柳钢
去年1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正式印发《广西冶金产业二次创业实施方案(2017-2025年)》,柳钢集团在该方案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方案明确提出,柳钢集团要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实施“1+4+X”产业发展战略(1是指钢铁主业;4是指重点发展四大多元板块,即物流与贸易、能源与化工、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服务业;X是指培育发展若干个新兴产业),以“本部转型升级,沿海有序发展,多元聚焦集群,集团战略管控”为四大转型重点,以“降本增效、总量控制、多元并举、绿色发展、资本运作、智能升级”为六大战略举措,以“集团管控、深化改革、科技创新、财务优化、人才保障、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为七大保障措施,把柳钢集团打造成为华南及西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综合型钢铁企业集团和科学高效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
“在二次创业中,柳钢先后重组了广西钢铁集团,接受了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并购了玉林中金不锈钢公司,形成了‘一体两翼’的钢铁版图。”甘贵平说,中金不锈钢的年产能规划大概在300万吨左右,加上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1000万吨的计划产能,整个柳钢集团下一步将形成一个比较强有力的、效益较好的钢铁企业,年总产量超过3000万吨,净利润超过200亿元,贡献税收突破100亿元,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链进一步延伸,实现柳钢的高质量发展,为广西建设提供更大的助力。
目前,柳钢集团有着新的目标,即“一个千亿、三大基地、一个产业群、三个推进”,通过上述举措,全面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力争在未来五至十年把柳钢打造成为国内行业综合竞争力特强的钢铁企业。
甘贵平告诉记者,柳钢集团的发展,首先仍是要保障广西发展建设的需要,立足广西,通过不断满足品种需要、质量需要来服务广西建设,来提升企业自身的效益,同时通过财税贡献来反哺广西的建设。
按上述方案提出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广西全区冶金产业技术装备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钢铁产品品种质量、稳定性明显提高,供需结构趋于平衡,力争本地市场占有率超过90%,钢铁本地深加工转化比例超过25%,不锈钢本地制品加工比例超过40%;钢铁主业劳动生产率达到每年每人1500吨以上。
国有企业民营思维
柳州,偏处于我国西南一隅,不是临海城市,附近也没有富饶的铁矿、煤矿,就发展钢铁业来说,柳州并没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条件,但柳钢交出的成绩单却是非常靓丽,除了丰厚的利税贡献外,集团年人均吨钢产量超过1300吨,人均效益也相当可观。
相比之下,目前国内年人均吨钢产量超过1000吨的钢企寥寥无几。甚至还有不少企业躲不过行业周期的波动,重组的有之,破产的亦有之。
“要搞好一个企业,除了领导的关键角色外,更需要团队的力量,这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达到的。”甘贵平颇有感触地说,目前柳钢正具备一个快速提升竞争力的条件。
不同于很多大企业存在的“大老爷”思想,柳钢集团一直被外界评价为是一家“国有企业、民企思维”的公司。
“这是柳钢长期沉淀下来的企业文化。”甘贵平告诉记者,柳钢的决策效率很高,只要团队思维统一,就可以立即行动。
没有先天的优势条件,柳钢一方面紧跟市场及时决策,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另一方面在降本增效上做大文章。甘贵平说,成本的竞争和质量的竞争,两者是紧密相关的,降低成本不能忽视质量,提升质量也是降低成本。
“整个公司实行以降本为主的考核方式,按照行业最高标准来施行全流程降本,采用经济杠杆方式提高员工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各个生产工序中减少原料、水、电等各方面的无效损耗。”甘贵平说。
与此同时,柳钢集团在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融合建设方面先行一步。甘贵平说,2000年柳钢年产量为100万吨时,集团全体职工大约是2.3万人,现在年产量超过1300万吨,钢铁业员工不足1万人,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另外,柳钢集团还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全国独此一家,”甘贵平露出一丝神秘的笑容,“那就是‘材大于钢’。”
甘贵平解释称,所谓“材大于钢”,是指柳钢集团的轧钢能力要比炼钢能力大。相比于柳钢集团目前1300多万吨的年钢产量,其钢材的年轧钢量近2100万吨。
由此,柳钢集团可以根据市场行情,按照市场价格的变化,灵活调节生产。“哪种产品更赚钱,我们便多轧什么样的产品。”甘贵平说,这也是柳钢一直保持良好效益的关键因素所在。
走在柳州的街头,抬头望去,能看到许多高耸的烟囱,还有形如网织的钢梁,连绵一片,俨然构成了整个区域发展的钢筋铁骨。